乐看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新秩序 >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 七

第二十八章 诸侯之定 七

“陛下厌倦大宝,中外群情,愿太子监国,请陛下宝颐东宫。”

    天子这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回想昨夜,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垂泪道:“昨天不过是和侍从们打猎喝酒,没做什么过分的事情,为何竟然到了这步田地?”

    中官们说,这事也不赖我们,是百官联名请愿的,你就先去东宫吧,等将来大伙儿平息了怨气,我们再重新迎候你复位。说着,取出百官的请愿书给天。

    也不等天子多说,中官们将天子和皇后、嫔妃十余人一起赶上大车,直接押送到少阳院,将大门关闭,熔铁水锁死。只在墙角开了个洞,往里面送吃食。

    等圈禁了天子,中官们迎立太子监国,随即又登大宝,杀睦王李倚、司天监胡秀林等不服的朝臣及亲眷无数。其实他们最想杀的还是与天子密谋的崔胤,奈何崔胤有宣武鼎力支持,没人敢于仓促下手。这一犹豫,崔胤便得了缓机。

    崔胤修书联络东平郡王朱全忠,请其入援。朱全忠此刻正在河北战场攻打刘仁恭和李克用,大军一甸出身来,必然给对手喘息之机,所以他很犹豫。但他最信赖的谋士敬翔竭力鼓动他进兵长安,敬翔说:“大帅难道不知,此乃天赐良机天子有难,正是宣武成就霸业的好时候。只要大帅西进,功德堪比春秋之齐桓公,天下安危都系于大帅一人也刘季述他们不过是阉竖,居然敢囚禁天子,如果大帅不出兵讨伐,将来怎么号令诸侯?何况若是幼主从此确定,大权必将归于中官,等于将太阿之柄转授他人”

    于是朱全忠决定举兵西进,暂时撤离河北。刘仁恭和李克用得了这次机会,才喘息过来。

    有了朱全忠宣武大军西进的威势,长安城中一片戚戚然,文武百官各怀心思,都在等待下一步的动向。崔胤再次施展“釜底抽薪”之计,以朱全忠密信示于左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神策军向由左右中尉统领,但实际带兵的还是武将,孙德昭就是神策军中的带兵大将。他看到朱全忠决心进兵长安的密信后,当即产生了动摇,决定起兵反正。

    转过年来,正月,乙酉日,孙德昭举事,将刘季述、王仲先、薛齐偓、王彦范等宦官尽数诛戮。崔胤于是迎天子于少阳院,至长乐门楼复位。太子因受宦官挟制,本身并处,所以还东宫,为德王。

    天子再次经历了一回人生的大喜大悲,于是改元天复,是年为天复元年。对于立了大功的重臣自然要嘉奖,于是崔胤进位司徒,朱全忠晋东平王,孙德昭充静海节度使,又因为李茂贞在这次事变中没有跟从中官,于是加岐王。

    崔胤想要趁这次绝好的机会拿到禁军的军权,但李茂贞不答应,他离长安很近,直接领兵进京,要求天子将军权重归北司。他的目的当然也很明显,就是要让一直对他恭敬有加的韩全诲掌禁军。天子无法,只能令韩全诲为左神策军中尉,以张彦宏为右神策军中尉。于是长安城再次平静。

    这次震惊中外的长安变故,导致了两个重要结果,对天下大势起着极为巨大的影响。

    其一,东平郡王朱全忠终于去掉了王爵中的那个“郡”字,他在这次事变中毅然勤王的举动,为宣武军赢得了巨大的声誉,虽然最终没有兵入长安,但在大军西进的途中,因其高举着的大义旗帜,沿途所有节度、刺史、军将无不献地纳诚。如果说之前的宣武只是诸藩第一的话,那么从天复元年开始,这个自草莽而起的枭雄终于迎来了自己事业的全盛时期,成为了事实上的诸藩霸主。

    其二,有所得必有所失,新晋的东平王在赢得天下声望的同时,失去了彻底征服河北、击垮河东的最佳良机。只要再加上一根手指轻轻一推,就会立刻轰然倒地的刘仁恭和李克用得到了极为宝贵的喘息机会,立刻重整防线,并形成了极为默契的攻守同盟。至少就卢龙而言,他们暂时解除掉了南方的巨大威胁,用句不太好听的话来形容,叫做“得以苟延残喘”。或许朱全忠认为这种“残喘”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对于卢龙全镇的所有军将来说,都太过珍贵了,其中就包括李诚中。

    如果非要再在后面加上一个影响深远的因素的话,那么韩全诲的上台或许可以算得上一个。远在渤海的李诚中完全没有想到,绕了一个大圈,那位几个月前和他把酒言欢的传旨宦官,如今竟然入了中枢而此时的他却完全没有精力去关心中原发生的一切,只要卢龙暂时安全就好,至于长安——就目前而言,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李诚中在上厩的宫墙之中苦恼,苦恼的事情则是大唐的另一个藩国——新罗。

    p